香港浸會大學(簡稱浸大;英文名: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,HKBU)創(chuàng)立于1956年,與香港大學并立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兩所高等學府,為一所具有基督教教育傳統(tǒng)的香港法定公立大學,更是一所由香港特區(qū)政府全面資助的公立研究型綜合大學。以“全人教育”為其教育目標及理想,其校訓為“篤信力行”。大學位于繁華的九龍?zhí)恋貐^(qū),交通四通八達。
2016年1月泰晤士高等教育(THE)發(fā)布的全球最國際化大學排名,香港浸會大學位列全球第149名,入圍世界首200強(大陸,臺灣,日本高校無一上榜)。2015年9月公布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,香港浸會大學位列全球第281位,亞洲第45位。2015年11月,QS公布世界最年輕大學50強排名中,香港浸會大學位列世界第22位。而在2015年的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,香港浸會大學眾多學科(如傳理,計算機,數(shù)學及統(tǒng)計學等)位列世界首200強。其中,傳媒專業(yè)位列世界第50-100名,浸大的傳理學院更被譽為“亞洲第一”。
據(jù)美零留學網(wǎng)介紹,擁有超過300萬讀者的知名新聞網(wǎng)站AsianCorrespondent評選出亞洲學生首選的“全球十大新聞學院”,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成為唯一入選的亞洲院校,與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、加州大學伯克利新聞學院、英國伯明翰大學新聞學院、威斯敏斯特大學新聞學院等老牌知名學府比肩。
香港浸會大學校園環(huán)境
香港浸會大學坐落于九龍?zhí)梁陀^塘。校園分為五部分,分別為位于窩打老道啟用的“善衡校園”、位于聯(lián)福道的“逸夫校園”及“浸會大學道校園”,以及位于觀塘為前皇家空軍軍官俱樂部的“啟德校園”。此外,持續(xù)進修學院在新界沙田石門設有“石門校園”。
善衡校園的名字,是紀念積極推動香港浸會學院成立的商人何善衡。校園于1966年落成啟用,并曾于1990年進行局部重建。此部份的校園占地22,000平方米,內(nèi)有11座主要建筑物,共提供48,000平方米可用空間。1978年5月,位于善衡校園內(nèi)的“大專會堂”(即現(xiàn)今的“大學會堂”)落成啟用,是當時香港的一個主要的藝術表演場地。
為應付正名為大學后的收生增加及未來發(fā)展,逸夫校園于1995年落成啟用。校園以邵逸夫命名,占地9,000平方米,特色是設有開揚的空間和廣場,以及一條貫通整個校園的大道。鄰近的“聯(lián)校運動中心”亦于同期落成,是香港浸會大學聯(lián)同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興建和共享。
1998年,浸會大學道校園落成啟用,占地18,000平方米。校園被浸會大學道圍繞,內(nèi)有教學與行政大樓、持續(xù)教育大樓、香港浸會大學中醫(yī)藥學院大樓及學生宿舍等設施。
學生宿舍
學生宿舍位于浸會大學道校園,于2002年3月落成啟用,由兩座建筑物組成,提供1632個宿位。兩座學生宿舍內(nèi)有四個舍堂,分別是:
楊振寧堂 — 位于南座單數(shù)樓層,紀念當代科學家楊振寧
蔡元培堂 — 位于南座雙數(shù)樓層,紀念現(xiàn)代教育家蔡元培
周樹人堂 — 位于北座單數(shù)樓層,紀念現(xiàn)代文學家周樹人 (魯迅)
宋慶齡堂 — 位于北座雙數(shù)樓層,紀念現(xiàn)代政治家宋慶齡
賓館及會議中心
吳多泰博士國際中心于1997年成立,是一座三星級賓館,為賓客提供方便的住宿。中心鄰近地鐵站、火車站及大型購物商場又一城。毗鄰的林護國際會議中心于1996年7月22日正式啟用,中心的設備包括1個多用途會議廳、2間研討室、1間圓桌會議室及用作展覽的門廊。中心除為大學舉辦的各種本地及國際會議提供場地外,也歡迎外界人士預約使用。
校園擴建計劃
隨著大學即將由三年制改為四年制,香港浸會大學于2007年3月宣布“校園擴建計劃”,增加近27,000平方米實用面積,以應付教學、行政所需,并提供文娛康樂設施。擴建工程將會由同年7月開始,已于2012年10月竣工。計劃分四期進行:
興建浸會大學道校園入口。
興建傳理學院暨視覺藝術院大樓。
擴建永隆銀行商學大樓和思齊樓。
在浸會大學道校園和在聯(lián)校運動中心停車場興建教學、行政及文娛康樂大樓。
此外,校方表示會繼續(xù)爭取撥地,以興建新的學生宿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