頂尖大學哈佛一直是很多留學生心中的圣堂,它不但承載了人們對知識的渴望,還寄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。半年前,國務院發(fā)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守英去哈佛訪學,參與國務院發(fā)展研究中心與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合作交流項目。
哈佛何以一流?
自由、包容的空氣
走進哈佛校園,最讓人羨慕的是,這里有一種讓人精神釋放的空氣,學子和學者沐浴在不被禁止和排斥的氣氛中。在這里思考一件事、求解一個問題,是不預設前提的,不會被按陣營劃分。
自由的空氣,是一種讓思想活躍、不被障礙阻斷的氛圍,一種不受禁錮的、未被人為過濾的吸收知識的環(huán)境。
只有在這樣的空氣下,思想才會自由放飛,創(chuàng)新才會奔涌迸發(fā)。只有自由的空氣,才使一個機構、一所大學、一個國家成為一流。
自由的空氣,實實在在表現(xiàn)為對權威、權力的警惕。在哈佛,不會因為你被樹為權威,就受到特別的對待。
圖書館的服務會讓你就想搞研究,否則覺得對不住這套系統(tǒng)和這里的圖書服務人員。聽上個世紀90年代曾在這里讀書的朋友講,那時的信息化技術還不是很發(fā)達,為了方便哈佛的教授做研究,圖書館是給哈佛最牛的教授留座位的。比如費正清就在主圖書館藏書室有一張桌子,供他平常做研究用。他可以調用任何一本書,堆在那里,沒有他的允許,圖書館員是不會清理的。
哈佛大學之所以一流,還在于她為學生開設課程獨具匠心。四年本科的入學申請人數(shù)其實只占全體學生的很少一部分,本科課程主要為藝術及理學范疇(美國不少專業(yè)課程只供本科畢業(yè)生修讀)。
在1978-2008年間,所有本科生需完成七門主修以外的課程,作為核心課程的一部分;之后課程有變動,在2008年之后,所有本科生除了主修課程,還需完成八類的大學通識教育課程,它們分別是:美學與解釋性理解(Aesthetic and 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)、文化與信仰(Culture and Belief)、經驗與數(shù)理(Empirical andMathematical Reasoning)、倫理(Ethical Reasoning),、生命科學體系(Science of Living Systems)、物理宇宙科學(Science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)、世界與社會(Societiesof the World)以及美國與世界(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)。其宗旨是使每個哈佛的畢業(yè)生接受廣博的教育,接受特定的學術專業(yè)和集中的訓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