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國留學攻讀博士

  

  一、攻讀博士學位的門檻很低

  據(jù)立思辰留學360了解,前往德國攻讀博士學位,門檻很低。只要找到合適的教授,取得他的同意就OK了,而且沒有學期限制,也不一定非要會說德語。一般而言,德國教授都會說英語,如果英語足夠良好的話,就沒有必要花費過多時間專門學習德語。

  入學容易,這是德國大學的特點,無論攻讀碩士還是博士學位均如此。德國沒有中國式的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,多數(shù)教授只看申請材料,包括研究計劃、碩士學位證書、學習成績單和推薦信。其中,研究計劃和推薦信分量最重。如果研究計劃符合教授胃口,而且想法和內(nèi)容足夠新穎,錄取的成功率就很大。推薦信是德國教授下決心的依據(jù)。如果推薦者在本領域有較高的知名度和權威,則被錄取的幾率將大增。同時也有部分教授會通知申請者前往德國面試,面試內(nèi)容主要是考核申請者的學術素養(yǎng)和在本領域的知識,了解申請者是否具有學術創(chuàng)新能力。

  某些專業(yè)還需要參加教授的一個課程,隨后準備一篇20-30頁的論文。教授會要求申請者在規(guī)定的日期做一個報告,同時回答問題,時間大約45分鐘。論文成績占三分之二,報告成績占三分之一,但需至少達到3分以下才算通過(德國成績?yōu)?分制,1分相當于中國的90-100,2分為80-90,三分為70-80,依此類推)。有時教授也會要求申請者與其科研團隊交流,考察申請者與團隊的學術互補性及融合能力。在此情況下,教授的科研助手也具有關鍵的一票。

  一旦德國教授做出錄取的決定,前往德國攻讀博士學位的大門就算打開了。簽證不是問題,德國大使館從不會在此類簽證上刁難申請者。攻讀博士學位的人更需要關心的問題是經(jīng)費來源。可以申請中國國家獎學金,也可以申請DAAD(德國學術交流中心)或洪堡等獎學金。此外,也可以和教授協(xié)商,讓他提供一定的經(jīng)費。當然,拿他的錢就相當于替他打工。理工類專業(yè)得到教授經(jīng)費的可能性比較大,文科類就相對比較困難了。德國教授一般都會有很多項目,每個項目有一個或多個博士位置,一旦被接受,就像工作組里的其他雇員一樣,每個月都有固定的收入,約1000-1300歐元,這個位置的給予由負責項目的教授來決定。

  二、5-7年拿下博士學位很正常,語言問題是主要障礙

  雖說德國博士生規(guī)定的在讀時間為3-5年,但能5年畢業(yè)就算是高手了。對外國學生而言,5-7年拿下博士學位很正常,也有8-10年才能搞定。之所以外國學生需要較長的時間,主要是語言問題。能夠把外語說清楚就不錯了,還要理解學術文章并且用學術語言表達出來,就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。另一個原因是德國對科研創(chuàng)新的要求很高,拿不到一手資料、沒有獨創(chuàng)性的研究,博士學位想都別想。

  中國學生到了德國后,一般要補修幾門專業(yè)課程,也有的直接進入研究。專業(yè)課程學完后,文科學生的第一個功課是確定論文題目。一般而言,導師會問你對什么問題比較感興趣,自己想寫什么題目。如果你提出的題目得到導師的認可,導師不會輕易讓你改變,這樣的好處是你對自己的題目具有認同感,因為是自己定下來的而不是導師強加的。而如果自己沒有特別具體的想法,或者教授覺得你提的題目不妥,他就會給你一個題目,或者讓你在幾個題目中挑選一個。

  現(xiàn)實的方法是做一些比較方面的研究題目,即在一個具體的領域比較中國和德國的情況。其好處在于能夠發(fā)揮相對于德國學生的優(yōu)勢,避免自己的劣勢。因為單純寫德國的題目,中國學生沒有德國學生所具備的優(yōu)勢,畢竟德國學生對自己的生活和社會環(huán)境、對該領域的研究會更深。真正的比較研究是很困難的,最大的問題是兩邊都沒有寫透,容易流為膚淺。當然,從比較的角度出發(fā),往往思考問題的角度不一樣,視野比較開闊,對于兩國情況的理解都更為獨特,能夠擺脫只研究一國時所受到先入為主的約束。

  不過,如果外語水平足夠好,還是專注于德國問題比較好,這樣的博士論文含金量更高,F(xiàn)在用人單位都明白,如果寫的是德國課題,說明這個學生敢于硬碰硬,不是繞道走。當然,這種迎難而上的精神需要良好的語言能力。

  三、一篇論文沒有三五箱一手資料墊底,不可能寫出來

  論文題目確定后,就開始了漫長的論文寫作。在這個過程中,導師能給予多大的指導和幫助呢?一般來說,如果博士生自己不主動去找教授,教授一般不會過問其研究的進展并給予具體的學術指導;在實際過程中,博士生得到導師指導的多少,和其有多少機會與教授接觸有直接的關系。

  德國的教授除了秘書以外,還有一些助手,助手同時也是博士生,有獨立的或者和別人共用的辦公室。這些助手都有自己的任務,例如,教授自己開一門課,在教授出差或者因為其他原因不能講課時,這些助手就替他上課。此外這些助手還開設一些輔導性質的課程,幫助教授的學生消化和鞏固所學的內(nèi)容。對于這些擔任助手的博士生來說,因為他們經(jīng)常接觸導師,所以有機會和教授就自己的論文進行一些討論,得到一些具體的學術指導。

  而對于不擔任教授助手的博士生來說,得到教授的指導就受到很大的限制,他們要見教授,需要通過其秘書安排時間,由于德國教授一般都是把一周的課程都安排在一天以內(nèi),而且其居住地和大學所在地經(jīng)常不在同一個城市,這樣一來,博士生見導師的機會就很有限;實際上,在寫論文的漫長過程中,沒有助手職位的博士生很少見到導師;很多博士生都很難和導師見面、進行學術交流。

  總的來說,博士生在研究的過程中與導師的交流很有限,這種現(xiàn)象甚至會讓人覺得導師有點名不副實,但是對于具有獨立研究能力的博士生來說,由于導師不過問其研究進展情況,從而享有充分的學術研究自由;而對于不是特別善于獨立研究的博士生來說,這種體制無疑是比較不利的。

  論文寫作的第一個功課是資料搜集工作。每個大學圖書館資料都很豐富,但僅僅是圍繞圖書館搜集資料是遠遠不夠的,需要深入到第一線查找原始資料,比如到國家檔案館、各種基金會數(shù)據(jù)庫、企業(yè)資料、個人珍藏文件或實地考察、訪談等?傊,資料越具體、越詳實、越一手,論文就更容易通過。一篇論文沒有三五箱一手資料墊底,是不可能寫出來的。

  對理科工科學生而言,難度恐怕會更大。不僅需要扎實的科研資料,更需要個人的實驗數(shù)據(jù)來支撐。一位理工科的博士研究生這樣感慨:“來德國整整四個月了,酸甜苦辣難于言表,先說下本人的背景吧,國內(nèi)頂尖大學的應屆碩士,國內(nèi)學校學科實力位于國內(nèi)第一,碩士期間累計發(fā)表SCI論文4篇(第一作者),國內(nèi)SCI綜述1篇,國家一級期刊論文1篇,個人專利一項,本科畢業(yè)于省屬211大學。來德國后,首先面臨的是語言問題,在很多場合,比如開小組會,還是說德語多,英語少。德國的博士學制是一種學徒式的體系,對于德國人來說就是臨時的工作,或者說半個位置,德國導師正常情況下不會給出非常細致的指導。如果不能快速進入狀態(tài)博得國外導師的重視,很有可能被邊緣化!

  另外一位博士研究生這樣寫道:“老板帶了3個博士,做的都不一樣,學生之間彼此很少交流。每周三下午都要有1個小時和老板談話,說一周做了啥,老板有時會給意見。每學期系里的老師和博士都要作報告,報告在每周一上午,大家都用英語,傍晚是外面的老師的報告,很多是德語,完全不懂。儀器比國內(nèi)少,還好我目前做的項目最需要的儀器還是有的。我一般每天8點半起床,9點半到實驗室,下午5點半回家。有單獨的辦公室,配的蘋果筆記本,也有網(wǎng)絡,文具之類是免費的,需要就去秘書那里拿。”

  總而言之,中國學生在德國遇到的主要問題是語言。語言不夠好,不僅看學術文獻費勁,與教授或同學溝通也會障礙重重。由于教授不僅需要授課,而且還有諸多的科研項目,所以輔導學生的機會很少,除非這個學生主動和教授聯(lián)絡。教授主動和學生聯(lián)系,恐怕這樣的事情太少見了。因此,中國學生必須改變被動習慣,主動和他人聯(lián)絡。

  博士論文得到通過的關鍵是創(chuàng)新。但是,在當今這個時代,真正的學術創(chuàng)新越來越困難,因此,更好的辦法是深入到某個專業(yè)領域,往細微之處鉆研。課題越深入,別人質疑的可能性就越小,畢竟多數(shù)人并不了解太深的情況。如果在某個細微的領域能有所發(fā)現(xiàn)、有所創(chuàng)造,那就再好不過。

  四、成績好壞與日后的發(fā)展很有關系

  漫長的論文寫作會淘汰不少學生。據(jù)不完全統(tǒng)計,大約有20%的學生會因為過程的艱難而放棄繼續(xù)攻讀學位,能夠留下來的學生意志力都比較頑強。

  論文可以用英文,也可以用德文寫。論文完成后,提交給教授,一次就得到教授首肯的幾乎是鳳毛麟角,被打回修改五六次常見,修改十次八次也很多。有的教授主要看觀點和論述,有的教授則很仔細,一個標點符號不對或腳注尾注不規(guī)范都有可能被退回來?梢钥隙ǖ氖,為了這篇博士論文,個中滋味只有自己才能體會到,要么不是消瘦幾公斤,要么就是身心疲憊。

  經(jīng)過漫長而艱難的修改,終于向導師提交了論文終稿。導師收到論文以后,一般會用三四個月的時間仔細審讀,寫一份評語并打分,之后再將論文與這份評語一起交給另外一名教授,由其出具第二份評語,并對論文打分。一般來說,第二位教授尊重導師的意見,給的分數(shù)和導師的一樣,只有在第二位教授的意見和導師有重大不同的時候,兩個成績才會有所差異。

  第二位教授出具評語以后,系里就定下答辯日期。答辯的內(nèi)容與論文沒有直接關系,考生拿到幾個本專業(yè)領域的問題或案例,然后準備大概一個月的時間?谠嚨牧鞒毯蛧鴥(nèi)的論文答辯差不多,首先是考生做一個30-45分鐘的報告,介紹自己的主要觀點,目的是體現(xiàn)你發(fā)現(xiàn)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這個過程是公開的,不能提問。之后回答主考教授提出的問題?偣矠闀r大概一個小時,最后主考教授內(nèi)部討論,決定考生的成績;一般來說,如果兩份評語中的成績都是一樣的,那么口試對于綜合成績沒有影響;如果兩份評語中的成績相左,則由三名主考教授討論決定博士生的最后成績。

  博士論文和口試的成績,分為優(yōu)、良、合格與不合格;一般來說,不合格的成績很少出現(xiàn)。比較普遍的成績是良和合格,得到優(yōu)的博士生很少。成績好壞還是很重要的,因為好的成績也是對科研能力的肯定,特別是對于有意從事教學和科研的博士生,好的成績在求職時起到關鍵的作用。

  論文答辯通過后,就可以開香檳慶祝了。此刻的心情,可以用一句話描述:翻過這道山頭,就是另外一片風景。

留學活動報名中
免責聲明
1、文章部分內(nèi)容來源于百度等常用搜索引擎,我方非相關內(nèi)容的原創(chuàng)作者,也不對相關內(nèi)容享有任何權利 ;部分文章未能與原作者或來源媒體聯(lián)系若涉及版權問題,請原作者或來源媒體聯(lián)系我們及時刪除;
2、我方重申:所有轉載的文章、圖片、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知識產(chǎn)權歸該權利人所有,但因技術能力有限無法查得知識產(chǎn)權來源而無法直接與版權人聯(lián)系授權事宜,若轉載內(nèi)容可能存在引用不當或版權爭議因素,請相關權利方及時通知我們,以便我方迅速刪除相關圖文內(nèi)容,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;
3、因文章中文字和圖片之間亦無必然聯(lián)系,僅供讀者參考 。未盡事宜請搜索"立思辰留學"關注微信公眾號,留言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