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校優(yōu)勢
立思辰留學360介紹,無論是從資金還是技術力量來看,亞琛工業(yè)大學一直居于德國工科排行榜前列。其機械制造、計算機、電氣工程(包括電子通信)均具有優(yōu)勢。歐洲機電一體化研究中心(Europaeisches Mechatronisches Zentrum)、愛立信(Ericsson)德國總部、諾基亞(Nokia)德國分部、福特(Ford)歐洲總部、三菱(Mitsubish)德國電子中心等高科技公司均設在Aachen,飛利浦、聯(lián)合科技等也在亞琛建立了分部,一個僅有25萬人口的小城竟然能吸引到這么多國際知名公司,這不能不歸功于聲明顯赫的亞琛工業(yè)大學。
研究所
由于亞琛工業(yè)大學的突出表現(xiàn),除了聚集眾多知名廠商之外,許多廠商也紛紛資助學校各項研究,僅機械系的材料系下屬塑料研究所(所長Michaeli教授)就有320余家企業(yè)資助,如奔馳、寶馬、福特等;航空航天所更是榮譽倍出,獨領德國航空界80余年風騷;汽車研究所(IKA,所長Wallentowitz教授)擁有龐大的實驗車間和試車場,和寶馬等大公司常年有密切聯(lián)系。加工機械所(Laboratorium fuer Werkzeugmaschine und Betriebslehre,簡稱WZL)為世界上最大的機械研究所,四位教授均是行業(yè)泰斗,他們的著作已成為德國大學機械系的標準必修教材。兼有弗朗霍夫加工研究所(Fraunhofer Institut fuer Produktionstechnik)、弗朗霍夫激光研究所(Fraunhofer Institutfuer Lasertechnik)。通訊網(wǎng)絡所(Kommunikationsnetze, 所長 Walke教授)、無線電所(Nachrichtentechnik,所長Vary教授)及其他幾個電子所更是享譽德國,德國高速列車InterCityExpress(ICE)的設計建造亦是在電機所De Doncker教授(比利時籍)及電子系的直接參與下進行的。H.264, H.265/HEVC標準的主要制定者之一是Institut für Nachrichtentechnik的所長Jens-Rainer Ohm(國際電信聯(lián)合會ITU的視頻工作組JVC-VC的主席),他也是德國工程師協(xié)會信息技術組的發(fā)言人
雖然沒有機械和電子那樣的壓倒性優(yōu)勢,計算機、建筑、物理等學科也在德國大學排行榜上位列三甲:計算機第五研究所所長M. Jarke教授在IT行業(yè)卓有建樹,是數(shù)據(jù)庫行業(yè)開山老祖式的人物,第二研究所所長Nagl教授,第一研究所所長Hromkovic教授也非平凡之輩。愛立信公司德國總部長期委托計算機所完成各個項目。
理工科
亞琛工業(yè)大學理工科實力強勁,電子、機械制造、材料加工、冶金工程方面排名一直名列德國前列,計算機、建筑、物理等學科也在德國大學排行榜上位列三甲,融合了生物,化學和醫(yī)學的學科也在蓬勃發(fā)展。
為了適應當前國際需要,亞琛工業(yè)大學在堅持以往一貫傳統(tǒng)的同時,新開了一批英文授課碩士學位(Master),使大學在國際競爭中保持優(yōu)勢。
2009年由德國商業(yè)報Handelsblatt、求職雜志JungeKarriere和經濟周刊Wirtschaftswoche聯(lián)合進行的大學排名調查中,亞琛工業(yè)大學在5個專業(yè)排名中名列第一,這5個專業(yè)分別是機械工程、電子工程、經濟工程、自然科學和計算機科學。這是德國商業(yè)報以及經濟周刊第二次進行這樣的專業(yè)排名調查,被調查的專業(yè)有:企業(yè)管理、國民經濟、經濟工程、經濟計算機、電子工程、機械制造、計算機科學、法律以及自然科學。在評選過程中,有超過500名工業(yè)界各行各業(yè)的人力資源部經理參與評分。他們會對大學畢業(yè)生的印象以及哪所大學或者應用科技大學對其畢業(yè)生進行了最好的職業(yè)準備進行評分。
電子工程
、 RWTH Aachen 65,1%
、 TU München 46,3%
、 TU Darmstadt 40,3%
計算機科學
⒈ RWTH Aachen 33,3%
、 TU München 31,7%
、 TU Karlsruhe 26,9%
機械工程
、 RWTH Aachen 74,3%
、 TU Darmstadt 45,3%
、 TU München 41,2%
自然科學
、 RWTH Aachen 39,3%
⒉ TU München 29,5%
、 TU Karlsruhe 19,7%
經濟工程
⒈ RWTH Aachen 49,4%
、 TU Karlsruhe 46,5%
、 TU Darmstadt 41,1%