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清中德兩國大學差異,降低留學德國的輟學率

  德國大學的輟學問題嚴重,東亞學生也不例外。

  德國大學的輟學率很高。據(jù)調查,德國綜合性大學的輟學率平均為33%。這表示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未能像預期的那樣順利完成學業(yè)。不過,不同專業(yè)的輟學率有所區(qū)別。在法學、經濟學、社會科學等專業(yè),本科生的輟學率為27%,機械制造專業(yè)為36%,電子技術專業(yè)為37%,數(shù)學和自然科學專業(yè)為39%,工程科學專業(yè)為48%,建筑工程專業(yè)為51%。

  來自不同地區(qū)的學生輟學率也有所不同。總得來看,外國留學生的輟學率平均是41%,高于德國大學生。其中,來自拉丁美洲的留學生的輟學率為59%,西歐留學生的輟學率是55%,東歐留學生的輟學率是37%,非洲留學生的輟學率是41%,東亞留學生的輟學率為19%。東亞學生歷來以善于考試而著稱。盡管如此,仍有近五分之一的學生輟學,足見德國大學輟學問題之嚴重。

  問及輟學的原因,20%的輟學者表示是因為達不到學業(yè)要求。11%的輟學者明確將考試不及格列為決定性的輟學原因。19%的輟學者是因為資金問題而輟學。18%的人是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專業(yè)或其就業(yè)前景。12%的輟學者是因為學業(yè)條件問題而輟學。10%的輟學者是因為有了其他的就業(yè)導向(比如選擇去做雙元制職業(yè)教育)。7%的人因為家庭原因(如照看孩子),還有的人是因為健康問題而輟學。

  對于包括中國學生在內的外國留學生而言,在德國大學學習自然還額外面臨著一些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挑戰(zhàn)。本文在此重點指出德國大學與中國大學的三個核心差異,希望有助于中國留學生了解德國大學的特點,并據(jù)此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,提高畢業(yè)率。

  德國大學的定位和功能與中國不同:淘汰學生很正常

  立思辰留學與實行“嚴進寬出”的中國大學相反,德國大學實行“寬進嚴出”。因此,將無法達到學業(yè)要求的學生篩選出去是德國大學的一個潛在功能。對德國大學教師的一項調查顯示,多數(shù)教師認為,輟學是將專業(yè)上合格與不合格的學生區(qū)分開來的必要手段,對于保持德國大學的學術水準來說是必要的。在他們看來,有限數(shù)量的學生輟學是正,F(xiàn)象,也是難以避免的。此外,絕大多數(shù)教師認為,輟學是大學生尋找自己、定位自己的一個決策過程,很少人認為這是教育質量不好的標志。

  與這一認識相應,德國大學教師不僅在學業(yè)要求方面以內在的學術標準為準繩,而且在考核和評價方面也十分認真和嚴格。凡是達不到學業(yè)要求的學生都會被篩選出去。筆者曾就讀的波鴻大學有位赫爾曼博士。在某一學期的考試中,他課上有20名學生,居然有19名不及格,而他絲毫不為所動。在他看來,學生達不到要求,那是學生的問題。

  按規(guī)定,如果某一門專業(yè)課程,學生連考三次都沒有通過,他便失去了在整個德國學習這一專業(yè)的資格,只能選擇退學或改學其他專業(yè)。德國大學這種淘汰制還是相當嚴格甚至是嚴酷的。

  蔡元培先生曾言:“所謂大學者,非僅為多數(shù)學生按時授課,造成一畢業(yè)生之資格而已也,實以是為共同研究學術之機關”。作為曾經三次留學德國的資深留德學生,他在這句話中倒是道出了德國大學的特質。中國留學生莫以為,在德國大學可以像在中國那樣,“敷衍三四年,潦草塞責”,便可“文憑到手”。而是要充分認識到德國大學通過學業(yè)篩選和淘汰不合格學生的這一特點,不要以為入學以后就有了畢業(yè)保障,也不要期待大學教師會在考試中給自己“人情分”或“辛苦分”,讓自己勉強過關。

  恰恰相反,中國留學生須更加努力。因為與德國同學相比,中國留學生在語言能力、學習方式、思考方式等方面在開始時都處于劣勢。因此,更需要努力學習。從入學開始便要端正認識,課前廣泛閱讀與課程有關的材料,認真聽課記筆記,并定期復習。德國大學的課程難度很高,學生聽不懂課程的情況也很常見。這也是正常的,大學本就應該是傳授“高深知識”的地方,沒有難度的課程內容如何能給學生帶來認知方面的進步。因為在德國大學的學習經歷,對于國內大學那些學生當堂一聽就能聽懂、還能經常哈哈大笑的課程,我有一種本能的懷疑,覺得這更像是脫口秀,而不是大學課堂。

  另外,學生不要想著等到臨近考試才去“抱佛腳”。因為德國大學的考試與中國大學相比,在考試所測試的知識深度、難度、對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要求方面都要高出許多。使用固定教材并劃考試重點的做法比較少見。我們當時讀書時,持續(xù)四個小時的考試很常見,學生無法解答所有考試問題的情況也很常見。我曾經訪談過一個機械制造專業(yè)的學生。他說,中國考試時經常是給學生提出一個局部優(yōu)化的問題,例如優(yōu)化設計某個設備/某個組件。而德國大學的考試題目是給他一張A3紙,讓他獨立設計整個設備,而且是在有限的考試時間內。這種考題對獨立思考和創(chuàng)新性的要求無疑高出了一大截兒。

  德國大學教師的角色定位與中國不同:“輔”導,而非主導

  德國大學教師認為自己是學生學習的輔助者和幫手,認為學生們自己是其學習的主導者。這意味著他們在講課時,不會將學生能否理解和掌握講授內容的責任都放在自己的身上,因此也就不會像中國教師那么講究講課的藝術和方式。學生需要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,向教授們的水平靠近,方能理解課程,而不是反過來。在輔導學生寫論文時,德國教師也不會像中國教師那樣樂于向學生提供細致的指導,而更多的是要求學生獨立自主完成。在他們看來,無論是學習課堂知識或完成作業(yè)/論文都是為了培養(yǎng)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工作能力。

  此外,德國大學教師的角色是一種“專業(yè)性/職業(yè)性”(Professional)的角色,而非中國那種“教父式”(Pastoral)的角色。他們將其角色僅僅限定于與學術/知識相關的工作層面,不感到自己對學生的道德行為和生活方面的事務負有指導責任。師生關系的性質主要也是一種工作上的關系。中國留學生如果感到很難與德國教師建立起“親密”的師生關系不要奇怪,也不要由此埋怨德國教師不關心和照顧自己。因為兩國教師的角色定位不同。

  當然,這并不意味著,中國學生應該就此疏遠德國教師。恰恰相反,中國學生應該學會正確與德國教師打交道的方式。德國教師每周所提供的辦公室咨詢時間(Sprechstunde),要學會充分利用,有問題就去請教。在寫作畢業(yè)論文期間,遇到問題也要主動去尋求教師的幫助。德國教授通常不會跟在學生后面督促你完成作業(yè)/論文,也不會主動問你是否遇到了什么問題。如果學生不來找教師,教師就會認為學生沒有問題。

留學活動報名中
免責聲明
1、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于百度等常用搜索引擎,我方非相關內容的原創(chuàng)作者,也不對相關內容享有任何權利 ;部分文章未能與原作者或來源媒體聯(lián)系若涉及版權問題,請原作者或來源媒體聯(lián)系我們及時刪除;
2、我方重申:所有轉載的文章、圖片、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知識產權歸該權利人所有,但因技術能力有限無法查得知識產權來源而無法直接與版權人聯(lián)系授權事宜,若轉載內容可能存在引用不當或版權爭議因素,請相關權利方及時通知我們,以便我方迅速刪除相關圖文內容,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;
3、因文章中文字和圖片之間亦無必然聯(lián)系,僅供讀者參考 。未盡事宜請搜索"立思辰留學"關注微信公眾號,留言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