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國大學十年改革效果遠低于預期走向令人關注
德國作為歐洲大陸傳統(tǒng)教育強國,其大學發(fā)展有著悠久的歷史,14世紀后半葉,著名的科隆大學(1388年)、海德堡大學(1385年)等即已建立。隨著15世紀歐洲人文主義的勃興,德國開始了第二次大學建設的浪潮,這股洪流延續(xù)到19世紀,以1810年柏林大學的誕生為標志,德國著名教育學家威廉·馮·洪堡將科研引入該大學,開創(chuàng)出一種學術自由、教學科研相結合的新模式,這被認為是現(xiàn)代意義研究型大學的起源。柏林大學也得到了“現(xiàn)代大學之母”和“現(xiàn)代之原型”的稱號。
立思辰留學360(http://www.liuxue360.com)指出,悠久的教育傳統(tǒng),與時俱進的教育政策與學校發(fā)展戰(zhàn)略,使得德國的教學規(guī)模與體系都蔚為壯觀。德國成為世界上著名的教育大國之一。不過自上世紀下半葉始,特別是冷戰(zhàn)結束后,德國大學體系與教育模式受到很大沖擊,大量國際學生和學者進入英美高校留學深造。面對靈活的英美高等教育課程和學位體系,以德法為代表的歐洲高等教育傳統(tǒng)日益喪失國際吸引力。在這種大背景下,德國教育界不得不主動進行變革,1999年,歐盟29國齊聚意大利博洛尼亞商討教育改革方案,其成果就是《博洛尼亞進程》的出臺。
在《博洛尼亞進程》中,各國相約構建一個統(tǒng)一的高等教育區(qū)。各成員國的高校將設置具有可比性的學科和學位,這樣可以促進學生在高校之間的的流動,便于各國高校學位在國外獲得承認,推動高校爭取最優(yōu)秀的人才。
但是《博洛尼亞進程》實施近十年來,其效果遠遠低于預期,根據(jù)上海交通大學自2003年開始發(fā)布的全球首個世界大學排名:《世界大學學術排名》(ARWU)的結果看,前十強的位置幾乎年年被美國大學占據(jù),德國大學甚至在前五十名之內都罕見身影。雖然這一排名不能被視為絕對權威,但無論如何,德國與美國教育差距不降反升,德國大學的影響力與教學質量都受到非常大的影響。
面對這種局面,德國政府不得不再次做出改革,推出一系列以建立“精英大學”為目標的新計劃。在政府的原意中,希望把大學還給社會,讓大學成為代表不同集團、利益人士共同推動社會繁榮和進步的場所;诖四繕耍聡偷聡⒋髮W的領導層開始對德國公立大學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進行改革。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,設想與現(xiàn)實卻產(chǎn)生了很大差距。其中北萊茵-威斯特法倫州(以下簡稱北威州)頒布的《大學自由法》就很具有代表性。